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上唇鳞9,3-3-3式;尾下鳞116-127;眼前、后各有一镶黑边的白色竖纹,前者位于眶前鳞及第4枚上唇鳞,后者位于眶后鳞及第7枚上唇鳞。
描述依据标本 海南1雌。
形态描述 头部灰褐色,眼前后各有一镶黑边的白竖纹,前者位于眶前鳞及第4枚上唇鳞,后者位于眶后鳞及第7枚上唇鳞;头腹面灰白色。躯干及尾背面灰褐色,体前1/3段有三行交错排列的较大的黑褐色点斑,正中一行点斑伴以一列白点;在体后2/3段,前述黑色点斑连成灰黑色纵纹。躯干及尾腹面略呈白色。
眶前鳞1,眶后鳞4;颞鳞2+3(2);上唇鳞9, 3-3-3式;下唇鳞9,前5枚切前
额片。背鳞19-19-17行,全部具强棱;腹鳞165;肛鳞二分;尾下鳞127对。
上颔齿右侧37枚,前部者大小一致,最后若干逐渐增大。
文献记载:Werner (1924)记本种模式标本海南岛北部1雌腹鳞168,尾下鳞121对;颞鳞2+2a Schmidt (1927)记海南岛那大南部山区1雄(Natrix andrewsi模式标本,Pope, 1935; 115更正为雌性)腹鳞164,尾下鳞118对;颞鳞2+3。范曾浩(1931)记广西罗香标本3雄1雌腹鳞157-165,尾下鳞116-119对,眶后鳞1雌为3, 1雄
(SYU2588)上列颞鳞与顶鳞愈合,成为1十2。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(1974)记福建南靖
1号标本(性别未记)腹鳞164,尾下鳞118对;颗鳞2+2。目前已知标本的量度及鳞片
计数如表230
上颔齿数各家报道出入甚大。Schmidt(1927)记Natrzx andrewsz模式标本为37枚,
Pope (1935: 115)与Malnate (1961)计数同一标本右(左侧已坏)上颔齿数为45。范
曾浩(1931)报道广西罗香1雄为28. Malnate (1961)计数Gressitt采海南2雄分别为44/46与44/42,各齿呈连续一列,后部者逐渐增大。
半阴茎不分叉,达第5尾下鳞,具刺,基部1枚最大,精沟不分叉通至顶部(Malnate,
1961)。
描述依据标本 海南1雌。
形态描述 头部灰褐色,眼前后各有一镶黑边的白竖纹,前者位于眶前鳞及第4枚上唇鳞,后者位于眶后鳞及第7枚上唇鳞;头腹面灰白色。躯干及尾背面灰褐色,体前1/3段有三行交错排列的较大的黑褐色点斑,正中一行点斑伴以一列白点;在体后2/3段,前述黑色点斑连成灰黑色纵纹。躯干及尾腹面略呈白色。
眶前鳞1,眶后鳞4;颞鳞2+3(2);上唇鳞9, 3-3-3式;下唇鳞9,前5枚切前
额片。背鳞19-19-17行,全部具强棱;腹鳞165;肛鳞二分;尾下鳞127对。
上颔齿右侧37枚,前部者大小一致,最后若干逐渐增大。
文献记载:Werner (1924)记本种模式标本海南岛北部1雌腹鳞168,尾下鳞121对;颞鳞2+2a Schmidt (1927)记海南岛那大南部山区1雄(Natrix andrewsi模式标本,Pope, 1935; 115更正为雌性)腹鳞164,尾下鳞118对;颞鳞2+3。范曾浩(1931)记广西罗香标本3雄1雌腹鳞157-165,尾下鳞116-119对,眶后鳞1雌为3, 1雄
(SYU2588)上列颞鳞与顶鳞愈合,成为1十2。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(1974)记福建南靖
1号标本(性别未记)腹鳞164,尾下鳞118对;颗鳞2+2。目前已知标本的量度及鳞片
计数如表230
上颔齿数各家报道出入甚大。Schmidt(1927)记Natrzx andrewsz模式标本为37枚,
Pope (1935: 115)与Malnate (1961)计数同一标本右(左侧已坏)上颔齿数为45。范
曾浩(1931)报道广西罗香1雄为28. Malnate (1961)计数Gressitt采海南2雄分别为44/46与44/42,各齿呈连续一列,后部者逐渐增大。
半阴茎不分叉,达第5尾下鳞,具刺,基部1枚最大,精沟不分叉通至顶部(Malnate,
1961)。
生物学
生活于山区流溪附近。解剖海南黎母岭大边村2雄,其一胃内容物为一泽蛙,另一为若干小蛙(Gressitt,1941)。
垂直分布:375m(海南大边村)。
垂直分布:375m(海南大边村)。
生境信息
生活于山区流溪附近。解剖海南黎母岭大边村2雄,其一胃内容物为一泽蛙,另一为若干小蛙(Gressitt,1941)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仅分布于我国,已知采集点为:
福建(南靖)、海南[澹县(那大)、黎母岭(大边村)、陵水、乐东]、广西[金秀(罗香)]。国外未见报道。
福建(南靖)、海南[澹县(那大)、黎母岭(大边村)、陵水、乐东]、广西[金秀(罗香)]。国外未见报道。